助聽器發展歷程
22 - 05 | 2021

聆聽,是生活的重要一環。針對聽力障礙,各式各樣的助聽器不斷推陳出新,幫助聽障人士重新享受美妙的聲音。接下來,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助聽科技源遠流長的歷史!

水牛角號角(1492年)

用牛的尖角製作,在角尖處開孔。使用時,將角的尖端放入耳道內,另一端則發揮收音功能,增加空氣粒子振動,從而提升音量。

金屬擴音喇叭(1800年)

以金屬鑄造,原理與水牛角相同,但收集和擴大聲波的效能有輕微提升。據說著名音樂家路德維希·范·貝多芬患上聽障後,曾經使用這款喇叭協助作曲。

助聽椅(1819年)

專為患有聽障的葡萄牙國王而研發。椅子運用傳聲管技術,扶手為空心設計,有助聲音傳導,外形更被雕成獅子,甚具威嚴,是史上最有氣派的助聽裝置。

碳粒式傳聲器(1900年)

首款以電力為能源的助聽器。以一塊電池供電,採用當時的電話經常用到的碳粒式麥克風技術,以電流擴大音量。音質不佳,且有觸電風險,優點是方便攜帶。

真空管音箱助聽器(1921年)

運用當時最先進的半導體技術,擴音能力高達70分貝,是助聽器歷史上的重大飛躍。不過,由於體積太龐大、過於笨重,不方便隨身攜帶。

電晶體助聽器(1950年)

電晶體技術成功將聽器的體積大幅縮細,同時保留相當不錯的擴音能力,對助聽器普及化作出巨大貢獻,同時為日後的耳背式助聽器奠定基礎。

模擬式助聽器(1970年間)

運用晶片技術,把聲音轉換成電子訊號,再以模擬式電路擴大音量。由於會把語音及環境噪音全部擴大,音質顯得略為粗糙、不夠清晰,現在已經非常罕見。

可編程模擬式助聽器(1988年)

在模擬式助聽器的基礎上進行改良,可針對數個特定環境,設置專用的聲音處理程式。用家出入不同場所時,可以按需要手動「轉台」,使用不同擴音模式。在助聽器史上,可編程模擬式助聽器發揮著承先啟後的作用。

數碼助聽器(1996年)

隨著電腦科技不斷進步,助聽器開始融入微電腦技術,將聲音轉換成數碼訊號,帶來多元化的聲音處理模式。音質更佳,調校更加細緻,成為現代助聽科技的主流。

藍牙數碼助聽器(2016年)

智能手機變得極端普及,用家對溝通的要求不斷提高。瑞士峰力成功開發出全球首款可以利用藍牙直接iOS及Android手機的助聽器,實現免提通話。

智能助聽器(現在)

銳意革新,將過往的科技去蕪存菁;在細小的機身之中,融入人工智能、藍牙等先進技術,具備多款貼合生活所需的先進功能。前所未有的輕盈、可靠,乃每一位熱愛聆聽的人的生活夥伴!

延伸閱讀:Audeo Paradise-聲臨其境,體驗全新聆聽境界!

科技並無完美,只有進步。助聽器的未來發展,就由我們伴你一同見證!

*圖片來源:hearingaidmuseum.com / BBC / Phonak

 
熱門文章

了解你的聽覺
立即咨詢我們的專業團隊

請填寫以下詳細資料:
*必須填寫
名字 *
電子郵箱 *
電話 *

如想預約專業服務,請在下面提供希望預約的日期,時間及地點,我們會儘快聯絡閣下:

預約日期
預約時間
咨詢類別 *
預約地點
可在下方輸入詳細資料及查詢:

點擊“提交”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使用條款隱私政策免責聲明